|
|||||
|
|||||
近日,在中國施工企業管理協會第五屆工程建設企業科技創新大賽青年科技創新單元賽中,一項來自西南內陸省份的技術成果——《海上風電機組安裝平臺拓展及葉輪組合吊裝關鍵技術》,從眾多參賽項目中脫穎而出,一舉摘得特等獎桂冠。這項由中國電建集團貴州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貴州工程公司”)研發的技術,不僅標志著這家傳統的“陸地風電專家”已成功蛻變為“海上風電尖兵”,更彰顯了中國企業在全球新能源技術領域的創新實力。 高原雄鷹的“藍海”戰略:從“陸地”到“雙海”的跨越 提及貴州,人們往往會想到連綿的群山。然而,正是這家植根于西南高原的工程企業,卻在波濤洶涌的蔚藍大海中開辟出了一片新天地。 “貴州工程公司隸屬世界500強企業‘中國電建集團’,深耕能源工程領域數十年,如今不僅是全球可再生能源‘一體化’解決方案提供商,更是國內新能源電力工程的領跑者。”該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主持全面工作)王遠輝表示。尤其在“雙碳”目標提出后,貴州工程公司果斷聚焦“海上風電+海外業務”的“雙海”戰略,在海上風電領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這一戰略轉型的成果令人矚目:在海上,圓滿履約廣東陽江青洲三500兆瓦風電項目,挑戰了同期水深最深、離岸最遠、單機及項目規模最大的海上風電工程。建成全球單體容量最大的漂浮式海上風電平臺“明陽天成號”(16.6兆瓦),將中國的漂浮式風電技術推向了新高度。控股成立中電建海上風電工程有限公司,專業化布局海上風電市場。中標全球規模最大的中電建海南萬寧100萬千瓦漂浮式風電項目,持續鞏固行業領先地位。在海外,作為貴州省“走出去”企業的典范,深度參與共建“一帶一路”,建成了阿根廷最大風電場——赫利俄斯355兆瓦風電群,世界最大運用跟蹤系統和雙面組件的光伏項目——阿爾卡薩800兆瓦光伏電站等20多個標志性清潔能源項目和民生工程,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貢獻了中國方案和電建智慧。 “海上風起綠電來,大山深處有藍海”,這句響亮的口號,正是貴州工程公司從“高原雄鷹”到“海上尖兵”華麗轉身的生動寫照。 直面行業痛點:創新驅動破解海上風電安裝難題 海上風電的安裝環節,一直是制約行業發展的“老大難”問題。尤其是在水深、離岸遠、風大浪急的復雜海況下,傳統吊裝方式效率低下、成本高昂、安全風險大,單臺機組安裝周期往往遠超預期。 “我們面對的項目,是同期水深最深、離岸最遠、單機及項目規模最大的海上風電項目,同時又處于搶裝潮時期,再加上復雜的海洋環境,傳統吊裝方式比較麻煩。”該公司副總經理兼總工程師朱兆強坦言。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貴州工程公司的“海上風電科技創新工作室”應運而生。這支平均年齡僅32歲的年輕團隊,肩負起了突破傳統技術、找到更高效安全安裝方案的重任。 歷經在海上連續駐場18個月,經歷10多次方案調整,團隊最終攻克了三大核心技術難題,實現了從“0到1”的原始創新和“從1到優”的集成創新。 突破一:安裝平臺拓展,實現葉片“270°自由” 針對傳統安裝平臺起重能力小、作業空間有限、葉片儲存困難等問題,團隊創新性地提出了海上風電安裝平臺拓展及葉輪組合一體化吊裝技術。 “我們擔當央企使命,以盤活海工資產為目標之一,通過創新滿足大載荷和擴大平臺面積要求。”朱兆強介紹道。這一技術的核心突破在于,將葉片在水平面上的安裝角度從傳統的180°擴展到了前所未有的270°,極大地提升了作業靈活性和效率。同時,該方案還實現了在小型平臺上對葉片等大型設備進行批量儲存,有效解決了海上施工的“彈藥補給”難題。 突破二:新增大型吊機,實現葉輪整體吊裝 為進一步提升吊裝效率和安全穩定性,團隊提出了在現有吊裝平臺上新增大型吊機的方案。通過建立吊機與平臺一體化結合的優化模型,成功實現了葉輪的整體吊裝。 這一創新不僅顯著提升了大型海上風電機組的吊裝效率,更重要的是拓展了海上自升式平臺的適用場景,使其能夠勝任更大型、更復雜的吊裝任務,為行業裝備升級提供了寶貴經驗。 突破三:整裝技術創新,擺脫對重裝碼頭的依賴 貴州工程公司領導層的戰略眼光,早早地錨定了海上風電特別是未來漂浮式海上風電的廣闊市場。基于此,團隊提出了基于“拓展平臺”的大容量風電機組離岸整體組裝的系統解決方案。 “這一方案的核心優勢在于擺脫了對傳統重裝碼頭的依賴。”朱兆強強調。通過在海上安裝平臺上完成風電機組的整體組裝,再進行整體浮運和安裝,極大地縮短了關鍵路徑工期,降低了對港口資源的占用,為像海南萬寧百萬千瓦漂浮式這樣遠離大陸、缺乏大型港口的深遠海風電項目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撐。 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雙豐收:創新成果賦能行業發展 這項特等獎技術的落地,不僅是對團隊創新智慧的肯定,更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經濟與社會效益。 經濟效益顯著。以服務的某500兆瓦海上風電項目為例,該技術直接節約成本超過2000萬元。更重要的是,通過提升安裝效率,確保了項目準時并網發電,為業主鎖定了寶貴的補貼電價,實現了多方共贏。 社會效益深遠。助力“雙碳”目標,大幅提升了海上風電建設效率,能夠推動更多海上風電場的快速落地,為國家能源結構轉型和“雙碳”目標的實現提供了強大動力。延長裝備生命周期,為行業內大量傳統吊裝船舶和平臺的升級改造提供了新思路,盤活了存量海工資產,延長了其生命周期。 人才隊伍優化。項目的成功實施為公司培養了一大批既懂技術又懂管理的復合型青年人才,進一步提升了年輕技術團隊的創新潛力和戰斗力,賦能行業高質量發展。 創新基因:科技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這份榮譽,是對我們‘啃硬骨頭’精神的認可。”朱兆強表示。技術的突破絕非偶然,而是得益于貴州工程公司長期以來對科技創新的高度重視和持續投入。 貴州工程公司始終將科技創新視為企業的“生命線”,構建了全員參與的科技創新生態。作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國家知識產權優勢企業,貴州工程公司擁有國家大師工作室、省級企業技術中心等多個高水平創新平臺。截至目前,貴州工程公司已累計擁有專利609項、著作權29項,省部級科技獎項30項、施工工法195項等,多項技術達到國內領先及以上水平。 在人才培養和產學研合作方面,貴州工程公司積極引進高端人才,組建核心專家團隊,并與清華大學、浙江大學等國內頂尖高校建立了緊密合作關系,共同開展前沿領域的聯合攻關。憑借過硬的技術實力和工程質量,貴州工程公司曾榮獲中國建筑工程最高獎“魯班獎”“詹天佑土木工程大獎”以及“全國優秀施工企業”等多項殊榮。 深化“雙海”戰略,讓“中國電建智造”更有話語權 談及未來規劃,朱兆強表示,貴州工程公司將繼續聚焦“雙海”戰略,在海上風電領域持續深耕。 深化海上風電建造技術,重點研發“漂浮式海上風電無碼頭施工技術”,目標是突破50米以上水深的安裝難題,進一步拓展海上風電的開發邊界。 探索融合技術,積極探索海上風電與儲能、氫能、海洋牧場等產業的融合發展技術,追求清潔能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堅持青年創新,繼續以“青年創新”為核心驅動力,鼓勵年輕團隊攻克更多行業難題,激發企業創新活力。 “我們的目標是,讓‘中國電建智造’在全球海上風電領域擁有更多話語權,為世界提供更高效、更經濟、更綠色的能源解決方案。”朱兆強的話語中充滿了自信與期待。 從西南高原到蔚藍深海,貴州工程公司的轉型之路,是中國能源企業勇于創新、敢于突破的縮影。隨著這項特等獎技術的推廣應用,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的海上風電產業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為全球能源轉型貢獻更多“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中國網報道鏈接:http://hs.china.com.cn/2025-09/01/content_43218160.html 環球網報道鏈接:https://m.huanqiu.com/article/4OBZL9veabQ 中青網報道鏈接:https://t.m.youth.cn/transfer/index/url/news.youth.cn/hotnews_41880/202509/t20250902_16212040.htm |
|||||
【打印】
【關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