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我們新疆好地方,天山南北好牧場……”當金秋的歌聲掠過吐魯番的葡萄架時,2025年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正迎來成立70周年的榮光時刻。從昆侖山下的游牧氈房到烏魯木齊的璀璨燈火,從帕米爾高原的冰峰雪嶺到塔里木盆地的綠洲良田,這片占國土六分之一的土地上,每一寸變遷都鐫刻著奮斗的印記。 在無數建設者的身影中,水電十四局以1999至2025年的二十六載深耕為筆,積極服務國家發展戰略,踐行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建設美麗新疆,書寫了央企與邊疆共生共榮的動人篇章。 交通筑疆:破解“邊疆距離”的發展密碼 交通是邊疆發展的“先行官”,更是民族團結的“連心橋”。在南疆大地,G3012阿克蘇-喀什高速公路AK-3標段的建設者們,曾迎著塔克拉瑪干沙漠的熱風,在戈壁荒灘上開辟出連接希望的坦途。這條公路如同一條銀色絲帶,將阿克蘇的棉田、喀什的瓜果與全國市場緊密相連,呼應著新疆從“口袋底”到“向西開放橋頭堡”的戰略轉型。正如新疆70年間從羊腸小道到“五口通八國、一路連歐亞”的跨越,十四局人用瀝青與鋼筋,讓“遠方”不再遙遠,讓物資流通與人員往來更加便捷,為南疆經濟注入了強勁活力。 而JH縣6.6級地震后的90分鐘道路搶通,則將交通建設者的價值升華為“生命守護”。當地震撕裂道路、阻斷通訊時,JH項目部43名員工的安全撤離與應急搶險,用專業能力詮釋了“交通先行”的深層內涵:邊疆的交通網絡,既是發展的“主動脈”,更是危難時刻的“生命線”。這種“平時保發展、急時保民生”的雙重擔當,正是央企融入邊疆治理體系的鮮活實踐。 水利潤疆:潤澤綠洲煥發新生 “水是新疆的生命線”,這句共識在七十年發展中被反復印證。70年來新疆灌溉面積從1681萬畝增長到9917萬畝的奇跡,離不開水利工程的堅實支撐。在天山北麓,十四局參建的北疆某跨流域調水工程,如同一條輸水巨龍,將北疆優質地表水源的清流引入干旱的準噶爾盆地,滋養著千萬畝農田與草原。 新疆水利工程KS隧洞的建設,則將水利工程的意義推向“技術突圍與國家戰略”的高度。687米深的豎井、每小時40立方米的涌水、-37.5℃的極寒,這些看似枯燥的數據,實則是對“世界級工程難題”的宣戰。“隧洞硬漢”宋建軍十年堅守中的6次塌方搶險,青年先鋒黃勝18項專利支撐的月進尺600米記錄,本質上是中國基建力量破解“邊疆水資源困境”的技術宣言。當KS水利工程延伸段提前25天貫通,創下月進尺628米的佳績時,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工程效率的提升,更是國家通過技術創新保障邊疆水安全的戰略定力。 能源興疆:踐行“雙碳”革命 在“碳達峰、碳中和”成為國家戰略的今天,新疆的能源開發早已告別“資源掠奪式”的舊模式,轉向“綠色高效利用”的新路徑。水電十四局人的能源實踐,恰是這場轉型的生動樣本。伊犁哈拉軍水電站5%的水能轉化效率提升,吐魯番光伏項目195528萬千瓦時的年均發電量,本質上是對新疆“能源優勢”的精準激活——將“資源富礦”轉化為“綠色動能”,既保障了國家能源安全,更為邊疆發展注入可持續的動力。 和靜抽水蓄能電站供水工程的開工,則標志著新疆能源開發進入“系統集成”的新階段。4.5公里壓力管道的三級揚水、300米高程落差的技術突破、35%的水資源循環利用率,這些創新背后是“抽水蓄能+常規水電”的模式探索,為我國清潔能源基地建設提供了“新疆方案”。 當光伏板在吐魯番的戈壁上折射出藍天,當抽水蓄能電站的管道在天山腳下延伸,我們看到的是:邊疆的能源開發,正在成為國家“雙碳”戰略的重要支撐,更在為新疆打造“全國能源資源戰略保障基地”筑牢根基。 民生暖疆:凝聚團結力量 水電十四局的每一項工程,都是民族團結的“粘合劑”,吐魯番光伏項目更是以具體實踐書寫了“富民興疆”的生動答卷。 項目部主動參加當地鎮政府用工招聘會,與社區開展共建合作,為周邊群眾量身打造“家門口就業”平臺,累計帶動當地就業超800人。鄯善縣鄯善鎮的“90后”維吾爾族小伙子阿熱斯江?阿力木,正是這份民生紅利的直接受益者。他精通維漢雙語,在項目部作業隊負責現場管理,每月六千元的穩定收入讓生活更有底氣。 家住鄯善縣東巴扎回族鄉的“00后”維吾爾族姑娘買提娜?玉素應,在作業隊擔任資料員,每月五千元收入之外,更憑熟練的電腦操作能力,將工人考勤、工資造冊等工作打理得井井有條。除了就業崗位,項目部還通過采購當地農副產品、帶動餐飲消費和葡萄銷售等舉措,讓發展成果滲透到民生細微處。 黨員干部更以行動踐行“文化潤疆”使命,積極參與自治區青少年發展基金會“久久公益節”,為各族少年兒童籌集愛心資金,用點滴善舉拉近民族情感。當各族群眾在項目建設中像石榴籽一樣緊緊相擁,當“空調帶得動了”的樸實感慨與“收入漲起來了”的真切喜悅相互交融,發展的溫度便深深浸潤了戈壁灘的每一寸土地。 生態護疆:守護“邊疆底色”發展智慧 在生態脆弱的新疆,“發展與保護的平衡”是必須回答的時代命題。水電十四局人的實踐給出了清晰答案:工程建設與生態保護可以協同共進,甚至相互賦能。和靜抽水蓄能電站供水工程采用裝配式施工,減少40%生態擾動,本質上是對“生態優先”理念的工程轉化;吐魯番光伏項目施工中恢復耐旱植被,KS隧洞通過技術創新降低60%粉塵濃度,讓施工區域與自然環境和諧共生。 這種實踐的價值遠超工程本身,它打破了“邊疆發展必然犧牲生態”的誤區,證明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邊疆的現實可行性。當光伏板下的植被重新生長,當隧洞出口的空氣更加清新時,我們看到的是:邊疆的現代化,不必以犧牲生態為代價;央企的發展擔當,更體現在對“可持續發展”的長遠考量中。 七十年歲月流轉,天山南北換了人間。站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70周年的歷史節點回望,水電十四局參建的每一項工程,都是新疆70年巨變的微觀注腳——高速公路見證著開放步伐,水利工程滋養著民生希望,能源項目支撐著發展脊梁。 從宋建軍十年如一日的“隧洞堅守”,到黃勝、馬永濤等青年一代的“創新接力”;從數據層面的效率突破,到民生層面的溫度傳遞,十四局人用行動證明:邊疆的發展,是“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理念的全面踐行,更是“依法治疆、團結穩疆、文化潤疆、富民興疆、長期建疆”方略的生動實踐。 七十載天山作證,赴新程使命在肩。電建人將繼續以工程為筆、以責任為墨,在這片熱土上書寫更多與時代同行、與人民同心的新篇章,為新疆的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展增添更厚重的底色。 新疆吐魯番光伏項目 阿喀高速阿圖什東互通 |
|||||
【打印】
【關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