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一條路,能帶來什么? 對于天山腳下的牧民而言,它意味著清晨的鮮奶,半天就能擺上百公里外市民的餐桌。對于烏魯木齊的貨車司機艾力來說,新通車的繞城高速讓他每天能多陪家人兩小時。 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70周年的歷史性時刻,作為與國家戰略同頻共振的堅定踐行者,電建路橋公司早已將自身發展融入新疆的脈搏,建設的高速公路、園區住宅、物流中心等一系列民生工程,成為普通人通往更好生活的路徑。 交通強國,建設“黃金通道” 交通是經濟發展的先行官。在新疆這片廣袤的土地上,打通交通“大動脈”是實現區域協調發展、提升城市能級的關鍵所在。 2024年底,烏魯木齊繞城高速(西線)全線通車。清晨,貨車司機艾力·買買提駕駛著滿載貨物的車輛,駛上這條嶄新的雙向八車道高速公路。“以前從城西到城東要兩個多小時,現在40分鐘就能到!”他的臉上洋溢著笑容,“這條路,真正讓我們跑出了加速度。” 在這條93.6公里的“黃金通道”背后,是建設者與艱苦環境的三年較量。 “西山隧道施工時,我們面對的是近2000米海拔的嚴寒。”項目經理回憶,“冬季洞外氣溫低至零下30攝氏度,隧洞內工人們要生火取暖,保持洞內溫度作業,整個冬季幾乎都沒有停工。” 最艱難的,是讓一座重達3.8萬噸的轉體橋在空中精準“牽手”。技術團隊創新工藝,最終上演了一場完美的“空中芭蕾”。“當兩段橋體嚴絲合縫對接成功時,現場所有人都熱淚盈眶。” 面對極端氣候、復雜地質、鹽漬土路基、風吹雪頻發等世界級施工難題,建設團隊用科技創新回應自然的挑戰。 破解世界級施工難題,電建路橋人針對鹽漬土路基,研發長期性能保障技術。為防治風吹雪,集成創新防治體系。在強風高烈度震區,突破高墩大跨剛構橋施工瓶頸。 這些創新,凝聚成6項國家級專利、2項工法,為未來類似工程建設積累了寶貴經驗。 如今,這條道路正悄然改變著烏魯木齊。晚高峰時,城區主干道車流明顯順暢。“過境車輛不再穿城而過,中心城區交通壓力下降超30%。”交管部門數據顯示。 更深刻的變化在延伸。道路串聯起的產業園區煥發新活力,國際陸港區物流效率提升25%,“半小時經濟圈”正在形成。 夕陽西下,這條蜿蜒的高速公路如同一條金色絲帶,將城市、產業和希望緊密相連。它不僅是一條交通要道,更是新疆高質量發展的生動注腳。 筑城為民,點亮幸福生活 傍晚時分,從烏魯木齊站涌出的旅客們總會注意到,高鐵站旁兩棟嶄新的超高層建筑在夕陽下熠熠生輝。這里是剛剛投入使用的新疆國貿金融服務中心,已成為高鐵片區最醒目的城市新地標。 “以前這一帶多是空地,現在有了這么現代化的寫字樓,感覺整個區域的檔次都提升了。”在中心內一家科技企業上班的古麗娜爾說。她所在的20樓辦公室,正好可以俯瞰烏魯木齊站全景。 十年磨一劍的匠心。建設這座總建筑面積超10萬平方米的金融中心,并非易事。項目位于地震烈度八度區,地質條件復雜。建設團隊創新采用先進的剪力墻結構體系,確保建筑安全耐久。 “102米的高度,在八度抗震區建設,就像是在搖擺的桌面上搭積木。”項目總工形容。團隊日夜攻關,最終交出了一份完美答卷。 如今,這里已入駐多家金融機構和科技企業,成為推動區域經濟轉型升級的新引擎。 與此同時,在不遠處的星湖灣小區,退休教師阿不都拉正帶著孫子在新建的幼兒園門口玩耍。“以前兒子一家在城里租房,現在終于有了自己的家。”老人臉上洋溢著幸福。 公司承建的星湖灣和山湖景園兩大安居工程,總建筑面積近17萬平方米,讓數千戶家庭圓了安居夢。項目建設不僅嚴格遵循抗震標準,還采用節能環保材料,打造綠色宜居社區。 更值得一提的是,項目建設期間主動吸納當地勞動力就業,開展技能培訓,幫助數百名農牧民實現穩定增收。 夜幕降臨,山湖景園的小廣場上漸漸熱鬧起來。不同民族的居民們自發聚集在這里,孩子們追逐嬉戲,大人們則跳起歡快的麥西來甫。 “這就是我們想要的生活。”社區黨支部書記說,“這些安居工程不僅建起了房子,更促進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從地標建筑到安居工程,從經濟發展到民生改善,電建路橋公司正在用一座座精品工程,參與并見證著新疆的城市蝶變。每一棟建筑,不僅改變著城市的天際線,更承載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聯通亞歐,新絲路再提速 清晨,電建路橋公司建設的烏魯木齊國際陸港區快件中心。一列滿載歐洲汽車配件的中歐班列緩緩駛入集結中心,工人們操作智能吊臂,僅用半小時便完成集裝箱轉運。幾小時后,這批貨物已通過配套公路網絡分送至新疆各地工廠。 作為中歐班列集結核心區的關鍵項目,烏魯木齊鐵路口岸快件中心堪稱“鋼鐵駝隊”的智慧港灣。項目總建筑面積超14萬平方米,其中70%為高標準倉儲空間,引入AGV機器人、智能分揀系統,實現貨物“從列車到貨車”的無縫銜接。 “新疆的物流速度變快了,我們的生產效率提升了兩成!”一位本地汽車制造企業負責人感嘆道。 現在,快件中心的輻射效應正持續放大。以往途經新疆的中歐班列多以過境為主,如今依托快件中心的集散能力,本地產業與國際市場緊密聯動。 “以往跨境包裹需多次倒運,現在通過‘一次申報、一次查驗’,24小時內即可完成清關。”快件中心工作人員介紹。 新疆的特色產品紅棗、核桃等農產品在此分級包裝,搭乘班列直抵歐洲超市。園區形成的產業集群,已吸引30余家物流企業入駐,直接帶動就業超2000人,為新疆發展跨境電商、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提供重要支撐。 同時,項目注重發展新質生產力,園區建設注入“綠色匠心”,屋頂光伏年發電量可滿足園區三成用電,雨水回收系統灌溉著場區內的耐旱花木,讓工業園區綻放盎然綠意,呈現“低碳零碳”品質。 夜幕降臨,一列印著“天山號”標識的班列鳴笛啟程,駛向德國漢堡。它的車廂里,既有新疆番茄醬,也有江蘇光伏板——不同地域的貨物在此集結,如同現代絲路上的和聲。 電建路橋公司帶給新疆的,遠不止一條路、一座建筑、一個園區。當星湖灣的燈火次第亮起,當國際陸港的班列準時啟程,當繞城高速的車流川流不息——這些日常景象,就是企業與新疆共同成長的最好見證。 這些點滴真情,讓“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的理念生根發芽。天山為證。電建路橋人將繼續用一座座精品工程,續寫新時代新疆高質量發展的精彩篇章。 |
||||||
【打印】
【關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