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湖北黃石,這座因礦冶產業鑄就輝煌的工業城市,正面臨資源枯竭帶來的轉型陣痛。老城區基礎設施落后、工業遺產大量閑置,城市發展亟待破局。 2021年入圍全國首批城市更新試點后,堅持“長江中游城市群區域性中心城市”和“武漢城市圈同城化發展示范區”雙定位,將城市更新作為撬動轉型的總抓手,全力建設“最美工業城”。 面對城市更新的時代命題,中國水電十五局在推進城市更新戰略中勇擔先鋒使命,以“首當其沖”的擔當姿態踐行央企責任。依托在水利水電工程中錘煉的“全產業鏈一體化”能力,將治水智慧與城市更新深度融合,打造“水韻城芯”的更新典范。 駿馬精兵,高效團隊的核心策略 在黃石城市更新的戰場上,水電十五局項目部以“高效團隊建設”為核心,鍛造出一支被稱為“四臺八柱一護航”的鐵血隊伍,為項目攻堅提供了堅實保障。這支團隊以班組建設為根基,通過科學架構、黨建引領與精準激勵,將團隊協作力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施工效能,在勞動競賽中創下亮眼成績。 “四臺八柱一護航”形成權責清晰、協同高效的作戰單元。其中,4名工區經理作為“四臺”,分別坐鎮不同施工區域,統籌現場生產;8名精英骨干組成“八柱”,深耕財務、經營、綜合辦、設備物資等關鍵部門,保障資源調配與后勤支撐;1名安全骨干專職“護航”,筑牢項目安全防線。這種架構將管理力量下沉一線,實現了“前方作戰有指揮、后方保障有支撐、全程安全有守護”的閉環管理。。 項目經理對團隊的“四大金剛”(4名工區經理)充滿信心:“別問我放不放心,他們的能力業主、監理都比我放心。”這句評價不僅體現了團隊成員的專業素養,更凸顯了項目部在人才選拔與授權管理上的魄力。 為將團隊力量凝聚到項目履約上,項目部以“黨組織進班組、領導干部進班組”為抓手,將黨建優勢轉化為管理效能。通過“雙進班組”機制,領導干部深入一線解決實際問題,黨組織在班組中建立“責任、擔當、創新、協作”的核心精神,讓紅色引擎驅動施工生產。 在班組賦能方面,項目部推出“五有”舉措:班組建設有目標、制度建設有溫度、工作技能有提升、差異激勵有吸引、勞動報酬有保障。這種多維度激勵體系不僅讓工人看到成長路徑,更通過“差異激勵”和“報酬保障”點燃內生動力。正如中國水電十五局黨委副書記、工會主席邵軍在勞動競賽動員大會上強調的:“要發揚‘敢為人先、破除萬難、甘于奉獻、堅持到底’的精神,形成工作合力,保障關鍵節點按時達成。”。 通過整合先進設備、精細化調度及技術創新等,班組在競賽高峰期實現月澆筑混凝土7200方的突破,土方開挖5萬方,同時保障了卓越質量與施工零事故的本質安全。 從架構搭建到黨建賦能,再到競賽攻堅,水電十五局黃石項目部用“高效團隊”的實踐證明,城市更新不僅需要技術與資金的投入,更需要一支“能征善戰”的隊伍作為支撐。這支以“責任擔當”為魂、以“協作創新”為翼的團隊,正成為驅動老工業基地蝶變的核心力量。 馬步穩控:安全管控的風險防火墻 “基坑施工就像走鋼絲,9項超危大工程、17項危大工程,容不得半點閃失。”安全總監安國全指著東楚·地質里項目的智能監測大屏說。這個周長725米、面積16612平方米的“巨無霸”基坑,在團隊的智慧管控下,成為了安全施工的典范。 “您已進入施工現場,請正確佩戴安全帽”“基坑施工,請勿靠近”……施工現場機械的轟鳴夾雜著12個安全小助手在各個隱患風險點的恪盡職守。 項目部打造的“安全神經中樞”集成13項自動化監測模塊,如同為基坑裝上“電子醫生團隊”。光纖光柵傳感器監測混凝土應變,北斗定位系統捕捉毫米級位移,傾角儀實時感知周邊房屋穩定性。這些數據通過邊緣計算節點預處理后,經5G專網傳輸至云端AI平臺,構建起“感知-分析-預警-處置”的全鏈條響應機制。 “以前人工監測要3小時/次,現在系統每15分鐘自動巡檢,響應速度提升12倍。”安國全點開系統預警記錄,“去年汛期那次邊坡微變形,系統提前2小時預警,為應急處置爭取了黃金時間。”這套系統不僅讓數據“會說話”,更實現了成本優化。通過智能調度監測頻次(開挖期1日2次、維護期3日1次),較傳統模式減少60%人工投入。 在安全管理前線,“安全護航隊”的故事廣為流傳。項目創新實施“三查聯動”機制,班前“風險預判會”排查隱患、班中“移動巡檢”制止違章、班后“復盤會”總結改進。 “王師傅,腳手架搭設間距偏差超過了5公分!”年輕安全員小劉的喊聲在工地回蕩。這個曾被戲稱為“唐僧”的小伙子,如今成了工人眼中的“安全福星”。正是這種“鐵面+貼心”的團隊作風,讓項目實現連續500天零事故,斬獲水電十五局“安全生產優秀項目部”稱號。 從智能系統的“科技鎧甲”到團隊協作的“人文盾牌”,再到標準體系的“制度防線”,黃石項目部用“馬步穩扎”的安全哲學,為城市更新工程筑起了堅不可摧的風險防火墻。 千里馬培育:人才成長的培養體系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要把人人都培養成‘四大金剛’!”項目總工劉宏強的這句話,道出了項目部人才培養的硬核目標。2024 年,項目部導師帶徒協議簽訂率達 100%,所有新員工均通過崗位認證,實現了“引進來”到“用得好”的無縫銜接。 這種“訂單式培養”機制并非簡單的技能傳授,而是結合項目需求定制成長路徑——從圖紙解讀到現場實操,從技術難題攻關到管理能力提升,導師全程“護航”,新員工在真實工況中快速積累經驗。 項目部以朱正發創新工作室為核心平臺,深度融合項目實踐與人才培養,“老馬”傳經驗,“新駒”獻創意,形成經驗與創新的互補,正如伯樂識馬,選的是筋骨強健、心性堅韌的“戰馬”,而非徒有其表的“花架子”。 “師傅教我‘看圖紙先看風險點’,現在我帶徒弟也這么要求。”劉其金的成長手記已成為新員工培訓教材,正是項目部“系統化培育復合型人才”的鮮活注腳。 朱正發創新工作室不僅是技術攻堅的“前沿陣地”,更是人才成長的“孵化器”。在這里,員工的創新想法被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技術成果,通過QC活動解決了后注漿施工驗收合格率等現場難題,2項實用新型專利填補了特殊地質施工技術空白,3篇核心論文為行業提供了可復制的經驗。 在黃石城市更新的工地上,“人人爭當‘四臺八柱’”的理念已內化為員工的行動自覺。通過定期技能培訓、考核認證,以及“特別貢獻”“特別進步”等專項激勵,員工實操能力持續增強。一批“專業精、業務強、作風實”的技術骨干快速成長,他們不僅掌握了地基處理、基坑監測等核心技術,更傳承了水電人“敢打硬仗、能打勝仗”的精神底色。 從“導師帶徒”的經驗傳遞,到“以賽帶訓”的能力錘煉,再到創新成果的價值變現,水電十五局黃石項目部用系統化的人才培育機制,讓“人才強企”戰略落地生根。在這里,每個員工都能找到成長的土壤,每個創新都能獲得綻放的舞臺——這正是老工業基地煥發新生的“人才密碼”。 2026年項目全面竣工后,將提供117794.75平方米的地上宜居空間。這組精確到小數點后兩位的數據,不僅是工程建設的量化成果,更承載著“城市有機更新,居民共享成果”的民生溫度。從塵土飛揚的老舊廠區到功能完善的宜居社區,居民的獲得感與幸福感,正是城市更新最直觀的“成效標尺”。 |
|||||
【打印】
【關閉】
|
|||||
|